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秦王:指秦武王。②《诗》:即《诗经》。③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④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⑤三家:指赵、韩、魏三国。⑥梁君:指梁惠王。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每小题1分,共4分)
(1)故能服世      
(2)鲜克有终      
(3)卒为三家笑      
(4)遂与勾践禽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
(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9.选文中,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3分)
10.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读文后你获得的启示。(3分)
7.【答案】(1)信服  (2)能够  (3)最终  (4)擒拿(每小题1分)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克”:能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答案】(1)臣私下疑惑大王轻视齐国、楚国,蔑视韩国(的原因)。(2分)
(2)这三人并非没有功绩,只是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窃”:私下。“轻”:轻视。“卑”:蔑视。“始”:善始。
9.【答案】(1)君主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做到不骄不忿。
(2)君主行事有始有终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3分)
解析】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进谏者向秦王提出的两条忠告可分析“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句,即可整理出答案
10.【答案】示例: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个人的持续发展。(3分)
解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同时注意题干要求,即“从个人成长角度”谈启示。这位无名说客指责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个性上的缺陷,要求其应该“胜而不骄、败而不忿”,并且指出谦虚谨慎、贯彻始终尤其是坚持住后半段、坚持到底才是真正的胜者本色、英雄本色。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良好品质。

【参考译文】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奴仆,极不礼貌。臣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周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思,不该这样做。《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要特别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后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邀集十二家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后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自己为形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谨慎贯彻于始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