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为楚军统帅。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即后文的义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B.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C.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D.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骸骨,古代大臣请求辞官归乡的婉辞,“致仕”“下车”“悬车”等词与之意思相近。
B.《易》《诗》属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C.弑,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与之相似的“戕”特指他国之臣杀害本国君主。
D.高帝,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增论》作为一篇策论,全文主要在论述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选择,同时也讽刺了项羽的猜忌多疑。
B.文章引述《易》和《诗》中的话,意在表明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应该离开项羽了。
C.文章以陈胜、吴广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这是违背道义的。
D.苏轼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派遣沛公人关而非项羽,在稠人广众中赏识并提拔宋义做上将军可以说明这一点。
13.苏轼对范增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4分)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4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夫岂独非其意”大意是“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句意完整,应在“意”后断句,“将”归属下句,排除AC。“必自此始矣”为判断句,大意是“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必”前断句,排除D。故选B。译文: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2)A.有误。“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3)A.“全文主要在论述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选择”分析有误,全文主要论述范增什么时候离开项羽最佳。
(4)原文说到“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大意是“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范增不明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是浅陋的。原文说到“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作者认为范增算得上人杰,他让高祖畏惧,他的离去导致了项羽的灭亡。

答案:
(1)B
(2)A
(3)A
(4)①范增不明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是浅陋的。②范增让高祖畏惧,他的离去导致项羽的灭亡,堪称人杰。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因为假托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从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并列,地位同等)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替范增谋划,如果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如果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为汉高祖所畏惧。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
【解答】(1)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内;僮:僮仆;茕茕:孤单的样子;吊:安慰。
(2)业:以……为职业;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有钱有势的人。

答案:
(1)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在内没有守候和迎接叩门的儿童,孤单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