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相当于现在的别墅。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上:国君。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_____
(2)或异二者之为 为:_______________
(3)微斯人 微:_______________
(4)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而:_______________
(5)然而不王者 王:_______________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15.(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境界;(乙)文运用了记叙和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中心论点。(4分)
16.孟子和范仲淹“忧乐观”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13.【答案】(1)探求  (2)思想感情  (3)如果没有  (4)却  (5)称王(每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理。求,探求。(2)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思想感情。为,思想感情。(3)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4)句意为: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而,却。(5)句意为:然而还不能称王的。王,称王。
14.【答案】(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2分)
(2)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国君,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2分)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重点词语:以,因为。翻译时注意互文的修辞。(2)重点词语:每句中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快乐。之,的。
15.【答案】议论  忧国忧民  描写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细读两文可知,甲文主要是针对上文提到的以物以己或悲或喜的两种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乙文则以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描写为主,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表明了作者观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6.【答案】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它强调君主要施行仁政;范仲淹将这一“忧乐观”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它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2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由此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这句话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政治抱负。乙文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意思是“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国君,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由此可知孟子的忧乐观,这句话强调的是君主要以百姓为中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乙)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国君,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的国君,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君主,是没有过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