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①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取材于《传习录·黄修易录》)
注释:①先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为心累                  累:牵累
②亦易觉克之而已            克:克制
③窃闻穷通有命              通:通达
④徒自苦耳                  徒:只是
⑤今却不济                  济:渡过
⑥处处是进德之资            资:资助
⑦顾田间禾曰                顾:照顾
⑧把此根戕贼蔽塞            戕:残害
 A.①⑥ B.②④ C.③⑧ D.⑤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譬如无根之树                   B.   读书所以调摄此心         
即克去之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
C.  不知何以免此                   D.   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
何累之有                            人自累于得失耳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虽然树暂时新鲜,但最终自然会精神不振
B. 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
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
C. 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
D.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②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10.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贯穿于人的日常活动之中,请结合第二段简要分析。(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济:帮助;顾:看)
7.(3分)C(疑问代词,什么 )
8.(3分)A (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9.(4分)参考译文:
      ①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2分)
②想摒除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2分)
10.(5分)答案要点:
为人处事是“致良知”,(1分)学习是“致良知”,(1分)科举应试时是“致良知”,(1分)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致良知”却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个。(1分)所以良知是人们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1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