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北宋就有益田《吕氏乡约》,后经朱熹编考增损,历代沿袭。

韩伟作品精选精练
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北宋就有益田《吕氏乡约》,后经朱熹编考增损,历代沿袭。明代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燥的律令,还辅之以道德事迹、格言谚语,使民众喜闻乐见。清代沿用乡约讲读的方式,虽然基层推行中不免形式化,但仍有不少村民受到教化。
    传统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能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自<吕氏乡约)》以来,它就主要是民间性的,是村民共同约定的规范,它虽然也不乏惩罚务款,但重主要是“德治”规范,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明清时的讲读制度,也都诉诸道德教化,过内化的道德影响众人,并形成舆论等制约机制,使人们大多能自发遵从。当然,在社会经济层面,小农经济、儒家伦理及宗族影响力,也是其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
    乡村浩,则国家安。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乡规民约“奎覆盖”.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一些村庄,乡规民约流于形式,或仅用于宣传。有村民反映,乡规民约也就是挂在村委会墙上的摆设,村里有些矛盾或纠纷,还是靠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解决。乡规民约与乡村治理缺乏有机连接,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无关,这些导致它不被重视,治理实效缺失。
    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传统乡规民约的人民性、乡土性,以及民间自治道德与法文化氛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运用民主方式,要体现村民意愿.只要民主参与制定的乡规民约不违背国家法律,就应该受到鼓励。在乡村治理中,基层党支部可以先形成建议,由“村两委”形成乡规民约初稿,然后会开征集意见,组织村民代表讨论,进行修改,再经过党群议事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审议通过.
    乡规民约对于村民而言,无疑是“准法律”,其制定者需要做的,可能恰恰是找到并总结潜藏于乡村生活的“既存的法律”,不能完全脱离乡土习俗,不能违背人情习惯。作为一种自治性规范,乡规民约也可以说是村落的“习惯法”.乡村社会,真正的法律应该是长久沿袭生成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良善民俗。乡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
                                (摘编自韩伟《乡规民约如何重获新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估统乡规民约能够有助于中国的乡村治理,也得益于后世对乡约讲读制度的沿袭。
    B.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能否得到继承,直接影响其在乡村治理中实际效能的发挥。
    C.乡规民约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需要,民主方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D.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地位、作用和建设,探索使它重获生机的办法,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发展变化,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
    c.文中使用“准法律”一词,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乡规民约的重要性、乡土性和自治性。
    D.文章从民间性和德治功能等方面,论述了乡规民约在乡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顼是(3分)
    A.乡规民约作为民间自治法律,多能体现村民意愿,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B.传统乡规民约诉诸道德教化,具有人民性、乡土性,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
    C.乡规民约来源于长久沿袭的良善民俗习惯,自律性与制约性相统一才更能发挥实效。
    D.随着小农经济及宗法制的解体和儒家伦理的式微,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
1-3、DBC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